本报记者 肖培清 王 栋
图一:职工用量杯进行精确测量。
图二:精确调整注油器。
图三:将密封盖、活塞杆等30多个零部件和油缸进行组装,形成完整的减速顶。
图四:测试活塞杆压力。
图五:按照指定数值注入氮气。
图六:倒置、按压组装完成的减速顶,保证其处于良好使用状态。
图七:保证工区的每一个成品都有质有 “靓”。
图八:目测减速顶高度是否符合标准。
图九:利用业余时间在车间图书室学习业务知识。
图十:工作之余,车站工会为过生日的职工送上生日蛋糕。
图十一:演示绝活儿——蒙眼拆解组装减速顶。
图十二:定期测量减速顶高度。
图十三:检查确认有故障的减速顶。
图十四:每年春秋两季,职工要对全站1万多个减速顶壳体进行加油换圈,延长减速顶的使用寿命。
图十五:“踩顶”是维修工室外检查的 “必修课”,他们以此检查减速顶是否能正常使用。
图十六:准备入库维修。
图十七:对成品进行入库登记。
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佟一博摄
2月28日,早春的郑州乍暖还寒。一辆辆货车有序地从郑州北站编组场驼峰溜放,车轮与分布在编组场股道内的减速顶亲密接触,发出清脆的声音,像一首动听的乐曲在寒风中飘荡。
穿着黄色工作服的职工孙喆来回巡视,检查减速顶的工作状态。一会儿,他发现一个减速顶不做功,迅速将坏的减速顶卸下,换上一套好的……
减速顶是安放在编组场股道内用于调整溜放车辆速度的设备,利用液压原理,通过车辆车轮的碾压来调整车辆溜放速度。如果将减速顶比喻为一架钢琴的键盘,那么孙喆就是一名“调音师”。
郑州北站编组场有11176个减速顶,分布在67条股道内。有28名像孙喆一样的减速顶维修工发挥着 “调音师”的作用。
郑州北站编组场位于京广线、陇海线交会处,是贯通我国华北、华东、西北、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,有中国铁路 “心脏”之称。该站日均办理货物列车2.4万辆。南来北往的列车要在这里重新 “洗牌”分组,然后再开往四面八方。在分组过程中,车辆 (一辆或一组)从驼峰自动溜下,经过调速缓行器调速后进入股道。当股道车辆运行时速大于5公里时,减速顶就开始做功,让车辆速度慢下来;运行时速小于5公里时,减速顶就不发挥作用。
郑州北站减速顶工区副工长刘连江今年49岁,虽说不是工区年龄最大的,但却是从事减速顶维护工作时间最长的。与减速顶打了27年交道的刘连江对这些 “铁家伙”可谓了如指掌。一个减速顶,他15秒之内就能判断出故障原因。减速顶的日常维护是个需要细心和体力的活儿,这个工区有18名职工负责室外减速顶的检查维护。他们每人包保4条股道,每次外出检查时,都会背上一个重重的工具包,里面装有螺丝刀、卡丝钳、M27力矩板、高度尺、活动扳手等工具,手里也不能空着,要拿上2个滑动油缸,总重在15公斤以上。减速顶分布在编组场的股道内,从驼峰溜放的车辆多,检查中人身安全特别重要。他们采取一人作业一人防护的方法,逐个进行检查。
“别看减速顶是个铁疙瘩,它娇气着呢!”孙喆告诉记者,减速顶安装高度不能超过57毫米不能低于55毫米,壳体底部与道砟间的距离要大于15毫米,安装角度保持11度,航空液压油油量216±2毫升…… “这些数据指标都是检查的内容,一个数据不对就要进行调整维修。”孙喆说,“检查减速顶好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眼看和脚踩。”
据刘连江介绍,他们室外人员每人平均负责600多个减速顶的检查维护工作,每周都要踩一遍负责的减速顶,一双鞋穿不了3个月鞋底就会磨破。
“室外作业费鞋,室内维修费手套。”职工高新路告诉记者,他们负责室内维修时,每天平均要修理8个坏顶,确保有200个健康顶备用。坏顶在这里经过拆解、清洗、晾晒、注油、冲氮加压等工序 “复活”。记者进入维修间,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儿。 “这是机油、汽油、柴油的混合气味。”高新路说, “维修一套顶,一副新手套基本就成油手套了。”
每年两次的加油换圈作业是工区职工最重的活儿。为使减速顶能够正常工作,每年的春秋两季,他们都要将减速顶拆开,更换壳体与滑动油缸之间的润滑脂和防尘密封圈。28名职工要在半个月之内完成1万个减速顶的加油换圈工作,其工作量可想而知。重复的蹲下起立,一天下来,他们走起路来东倒西歪。就是这样一群平均年龄49岁的 “调音师”,在10里编组场,以自己特有的方式,确保铁路畅通之歌激昂奏响。
免责声明: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