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登高精神”代代相传
■本报 佟一博/摄 本报 徐春明 陈 斌
“铁路架在半山腰,火车飞驰冲云霄”是对陇海铁路杨连第桥的生动描述。杨连第桥位于陇海铁路上行线783公里909米、下行783公里894米处,高45米、长171.8米,跨越深谷,山势险峻,是贯通陇海铁路的一座关键桥梁。
杨连第桥是以“登高英雄”杨连第名字命名的陇海铁路八号桥,也是我国铁路线上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桥梁。
杨连第桥因“登高英雄”杨连第而得名。共产党员杨连第出生于1919年,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战斗英雄。1949年2月,杨连第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。1949年9月,为保证解放军顺利挺进大西北,在抢修陇海铁路八号桥过程中,杨连第制作单面脚手架,仅以一块木板为掩护,徒手攀上45米高的桥墩,连续实施爆破百余次,整平5座桥墩顶面,提前数天完成了大桥修复任务,并荣获了“登高英雄”称号。1950年,杨连第被评为铁道兵战斗英雄。因在抗美援朝中抢通线路不幸牺牲,杨连第被中国人民志愿军追授为“一级英雄”“特等功臣”,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“杨连第连”。
1956年,铁道部将杨连第同志生前战斗过的陇海铁路八号桥命名为“杨连第桥”,并在该桥西北侧修建了杨连第烈士纪念碑,碑面两侧铭刻“杨连第烈士永垂不朽”9个金色大字,碑面朝着铁道,以便过往旅客瞻仰。2001年7月,郑州铁路局将杨连第桥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洛阳工务段党委还建立了杨连第烈士陈列室,并于2016年筹资修缮杨连第烈士纪念馆。
1949年以来,杨连第桥依然承载着滚滚铁龙,迎送着东来西往的旅客。杨连第桥的维修养护工作由洛阳工务段杨连第桥隧工区承担。虽然护桥守碑的职工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他们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杨连第烈士的“登高精神”,用精检细修的工作标准护卫着大桥安全,使桥梁设备设施优良率一直保持100%。
该工区现有职工14人,负责陇海线观音堂至庙沟区间17座桥梁、10座隧道和71座涵渠的养护维修任务。由于地处偏僻、交通不便,工区职工吃粮吃新鲜蔬菜要到10公里以外的镇上采购。工长李玉斌是第三代护桥人,他的爷爷、父亲曾经在杨连第线路工区任看守工和工长。曾经在杨连第桥上拼搏奋斗一生的爷爷、父亲,不仅让李玉斌身体里流淌着铁路人的热血,而且留给他“登高精神”和铁路情怀。对于李玉斌来说,生长在一个铁路世家,干着和父辈们同样的工作,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十分沉重。如今的李玉斌不仅是个挑大梁、带队伍的好工长,而且肩负着另外一种责任,那就是带领同事们把杨连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好,把“登高英雄”的精神传承下去,并发扬光大。
此外,李玉斌还定期带领职工去杨连第烈士纪念碑祭奠、清扫,并到杨连第烈士纪念馆聆听英雄故事,坚定干事创业的理想信念。每年清明节前夕,许多游客和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杨连第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篮、缅怀英烈,参观杨连第烈士纪念馆,接受革命传统教育。为了更好地宣传杨连第烈士的事迹,李玉斌主动担当了杨连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义务讲解员。
现如今,“登高英雄”杨连第在这里完成登高壮举已经过去68年了,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着“登高精神”,继续肩负守护大桥安全畅通的伟大使命,成了新时期的平凡英雄。
免责声明: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。
铁路资讯
- 农历小年车票开售 铁路春运售票超1亿张08:09
- 这一年,你的平安有铁路人在守护08:09
- 京张“四电”通过初验08:08
- 铁路新装备拉动“公转铁”08:07
- 推进安全生产整治有新招08:06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场。